当地时间7月20日,美国商务部长吉娜·卢特尼克明确表态,尽管美方对与欧盟达成贸易协议抱有信心,但8月1日作为拟向欧盟输美产品征收30%关税的起始日期,具有"硬性"特征,届时新关税措施将自动生效。
"硬启动日期"无商量,关税与谈判"并行不悖"
卢特尼克在采访中强调,8月1日的关税生效日期不存在弹性:"不,不,那是硬启动日期。也就是说,8月1日新关税措施就将生效。"他同时释放出矛盾信号:关税生效不意味着谈判终结,"没有什么能阻止其他国家在8月1日后(继续)与我们对话,但从8月1日起这些关税还是得征"。
这一立场与欧盟此前的"暂缓反制"形成鲜明对比。7月13日,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曾宣布推迟原定于14日实施的对美反制措施,以换取谈判空间,但她同时警告:"若未能达成协议,我们将继续准备反制,完全做好准备。"如今美方的强硬态度,让欧盟的"暂缓"面临沦为"被动等待"的风险。
关税生效,车企、消费者首当其冲
若30%关税如期落地,首当其冲的是跨大西洋产业链,尤其是汽车及相关产业:
01欧洲车企出口成本飙升
以德国宝马、奔驰为例,其美国市场销量占比超20%,关税加征后单台车成本可能增加数万美元,要么被迫涨价(削弱竞争力),要么压缩利润(2024年欧洲车企平均利润率仅5.8%,难以消化30%关税冲击)。
02美国本土车企"连锁承压"
福特、通用等依赖欧盟零部件(如变速箱、电子系统)的企业,将面临零部件进口成本上涨,可能传导至终端售价或生产计划调整。
03消费者为关税"买单"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